241
2025/02/25
顺风车追尾货车致3死!失管失控细节披露→
2024年8月18日23时24分54秒,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的花莞高速上行45km800m路段处,一辆小车追尾因事故横跨多个车道的重型厢式货车,造成小车上3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50.64万元的较大道路交通事故。今年1月,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公布该起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认定,广州增城花莞高速“8·18”较大道路交通事故是一起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责任事故。事故经过8月18日23时23分,陈涛驾驶赣AK9222号重型半挂牵引车,牵引赣AK659挂号重型仓栅式半挂车从南香山服务区出口匝道进入慢车道,行驶至花莞高速上行45km800m处。黄县军驾驶粤BLS497号重型厢式货车,追尾碰撞赣AK659挂号重型仓栅式半挂车后斜停,车身横跨应急车道等多条车道,车尾位于中间车道。黄县军被困驾驶位。1分钟46秒后,何建华驾驶粤ADK0688号小型轿车,搭载乘客邝桂华、蒋相娣、杨洛颖、杨代先,由西往东沿中间车道行驶,车头碰撞粤BLS497号重型厢式货车车尾。事故造成蒋相娣和杨洛颖当场死亡,何建华受伤经医院抢救无效于19日3时33分死亡,邝桂华、杨代先受伤。直接原因黄县军过度疲劳仍驾驶安全技术性能不合格的机动车,碰撞陈涛驾驶的反光标识不合格的在高速公路上低速行驶的机动车,导致第一次碰撞事故发生,黄县军被困驾驶室。 何建华长时间长距离驾驶,在乘客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且未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遇事采取措施不及时,追尾碰撞前序事故中尚未能做出警示和撤离的车辆,导致3人死亡2人受伤。问责处理事故调查报告建议对相关驾驶员进行处理,对相关单位和人员实施行政处罚,对部分单位的其他安全管理问题移交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处理,对相关政府部门人员履职方面线索移送纪检机关办理。相关驾驶员处理建议:1.何建华,粤ADK0688号小型轿车驾驶员,违规使用营运性质车辆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顺风车)业务,长时间长距离驾驶车辆,在乘客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情况下驾驶机动车,且未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致使第二次碰撞事故发生造成伤亡,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涉嫌刑事犯罪,因在事故中死亡,免予追究其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2.黄县军,粤BLS497号重型厢式货车驾驶员,过度疲劳仍驾驶安全技术性能不合格的机动车,碰撞陈涛驾驶赣AK659挂号重型仓栅式半挂车车位造成第一次碰撞事故,对第二次碰撞事故伤亡不负主要责任,建议公安机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3.陈涛,赣AK9222号重型半挂牵引车、赣AK659挂号重型仓栅式半挂车驾驶员,驾驶反光标识不合格的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低速行驶,遇黄县军驾驶的机动车发生第一次碰撞事故,对第二次碰撞事故伤亡不负主要责任,建议公安机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事故主要教训一是“哈啰”顺风车信息服务平台注册接入的信息审核、注册接入机制存在重大漏洞。在各地政府对于私人小客车合乘的性质认定和规章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信息平台未严格遵照当地相应规定对所在地首次注册的驾驶员和车辆实施审核把关,在驾驶员对原有注册信息申请变更时也未继续遵照首次注册地政策规定进行审核把关。本次事故的小型轿车驾驶员使用广州市政策不允许的营运车辆注册并开展私人小客车合乘(顺风车)业务,即非法营运。而经了解,“哈啰”顺风车信息服务平台现有18万广州籍注册用户,其中9月单月的活跃用户达4.2万。二是营运车辆租赁企业对合同驾驶员的营运方式和日常驾驶行为放任不管。部分此类企业只顾租出车辆、收回租金,为车辆提供的符合营运要求网约运输证,却不掌握驾驶员是否使用车辆开展合法营运,为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掌握车辆日常动向,却不关注车辆是否约定的区域行驶、是否连续行驶、长时间行驶。据了解,“哈啰”顺风车信息服务平台存在一定数量的租赁性质的营运车辆,其驾驶员专门接取跨地域长途顺风车订单以此获取收益(短途订单几乎没有收益),本次事故的小型轿车驾驶员从5月份至事发前接取的订单有90%以上为跨城市订单。三是驾驶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本次事故中的3名驾驶员,经核对事发前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行驶轨迹,虽然未发现连续驾驶4小时的问题,但事发前几天大多处于一天中驾驶超过10个小时的长时间驾驶状态,精神累积疲劳状况普遍;启动驾驶车辆前未督促提醒和确保乘坐人员正确使用安全带;装载货物并覆盖后,未对机动车的安全技术性能进行认真检查,在覆盖物上补充张贴柔性反光标识;在高速公路上未按照车道限速标志要求的速度驾驶车辆;上述问题均是驾驶员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不足的体现。四是运输企业对车辆安全技术性能的管理水平仍需提高。本次事故的其中两台车辆,虽然都按要求参加了年检,企业也提供了维修保养服务,但在事发后鉴定仍然发现存在灯光性能、转向性能、后下部防护装置等安全技术性能不合格的情况,尤其是转向部件几个月前企业刚刚组织维修更换就出现性能不合格的问题,在目前运输车辆每日处于长时间极限运行的环境下,运输企业的维保机制、方式方法仍有待改进。


240
2025/02/25
中小型运输企业如何生存与发展?
在竞争激烈、法规严格的危险品运输市场中,中小型危险品运输企业想要生存与发展,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性、发挥自身优势、并精准捕捉市场需求,以制定出一套既灵活又可持续的战略规划。强化合规与安全管理是企业的生存基础。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的各项法规,确保所有必要的资质(如危险品运输许可证、车辆及人员资质)齐全且定期更新。建立一套内部合规审查机制,有效避免违规操作导致的处罚或停业风险。在安全管理方面,企业需定期对驾驶员和押运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涵盖危化品的特性、应急处理等内容。运用GPS、ADAS等动态监控技术,实时追踪车辆状态,大幅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制定完善的事故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在车辆与设备管理上,企业需定期对专用运输车辆进行维护,确保其符合危化品运输的各项标准。同时,引入温控传感器、泄漏报警装置等智能设备,进一步提升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接下来,差异化竞争策略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应聚焦于特定的细分市场,如工业园区、港口周边区域或特定类型的危险品,通过深耕细作,建立专业的品牌形象。针对客户的特定需求,提供如夜间运输、小批量高频次配送等定制化服务。企业还可以整合仓储、包装、分装等环节,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绑定核心客户的需求。在合作模式上,企业可以与大型物流企业合作,承接其分包业务,或者联合区域内的其他中小型运输企业,共享运力资源,降低空驶率。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也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用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运输路线,降低燃油成本和运输时间。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规律,提前调配运力,实现效率的最优化。在透明化管理方面,企业可以运用物联网技术,实时向客户推送货物状态信息,如位置、温湿度、安全指标等,提升服务的透明度。利用历史事故数据优化风险模型,提前预警潜在问题,如疲劳驾驶、危险路段等,实现数据驱动的风险控制。在成本控制与资源整合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车辆装载率、推广节能驾驶技术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通过集中采购保险、燃油、配件等物品,进一步降低成本。在轻资产运营策略上,企业可以采用租赁模式获取部分车辆,减少固定资产投入,并与第三方维修企业合作,降低车辆维护成本。企业还应积极关注并利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红利,参与行业试点项目,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品牌建设与客户关系管理上,企业需要通过展示安全运输记录、应急响应案例等,打造专业形象。参与行业认证或安全评级,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客户粘性管理上,企业应建立分级服务体系,为核心客户提供优先调度、专属客服等专属权益,并定期回访客户,收集反馈,持续改进服务质量。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发布行业安全白皮书或运输指南,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升行业影响力。在风险应对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以缓解资金压力。通过拓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分散市场风险。在绿色转型上,企业应逐步替换新能源车辆,推广循环包装、节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响应国家的“双碳”政策。关注政策与行业动态,研究新技术应用可能性,是企业实现长期布局的关键。企业应与化工企业、物流平台、保险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形成生态圈,共同推动危险品运输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小型危险品运输企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灵活性和专注力。通过强化安全合规、深耕细分市场、技术创新赋能等策略,企业可以逐步积累专业能力和客户资源,同时借助合作与政策支持降低风险,最终实现从生存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如需了解更多可以下载危司机App或者联系危司机运营部,危司机平台是全国危运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整合危运企业、化工企业资源,提供线上线下推广、人车货管理、安全监管等服务,助力危运行业降本增效。


237
2025/02/24
未来危险品运输的技术趋势是什么?
在未来的危险品运输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将紧密围绕四大核心方向:安全性的显著增强、运输效率的大幅提升、智能化管理的全面应用,以及绿色低碳的深入实践。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技术趋势及其丰富的应用场景。首先,自动驾驶与无人化运输技术正引领变革。自动驾驶卡车,借助L4/L5级的先进技术,能有效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失误,比如疲劳驾驶和超速,从而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这些卡车装备了高精度传感器和先进的AI算法,能够实时识别道路上的障碍物和天气风险,并据此自动调整行驶策略。而在封闭园区或短途运输中,无人配送机器人则承担起了小型危险品的运输任务,极大地降低了人员暴露的风险。例如,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已经开始支持危险品运输的自动驾驶测试,而在美国的部分州,已经试点运行了无人危化品运输车队。其次,物联网(IoT)与实时监控技术的结合,为危险品运输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保障。智能罐体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罐内的压力、温度、液位以及是否存在泄漏情况,并通过5G技术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平台,一旦有异常情况,立即触发自动报警。同时,结合AI技术,这些传感器还能预测罐体可能出现的故障,如阀门失效,并提前发出预警。电子锁与追踪系统则利用区块链+IoT技术,确保运输途中的货物状态不可篡改,有效防止了偷盗或调包事件的发生。例如,欧洲化工巨头BASF已在LPG运输罐车中部署了物联网传感器,实现了全程的温控与泄漏监测。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优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危险品运输的智能化水平。AI能够分析实时的交通、天气和事故数据,自动规划出避开高风险区域的行驶路线,如桥梁、隧道和人口密集区。同时,结合碳排放数据,AI还能优化路径,实现绿色运输。而预测性维护则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车辆的运行数据,预判发动机、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故障概率,大大降低了途中抛锚的风险。例如,DHL就使用了AI平台Resilience360来管理危险品运输路线,成功将事故率降低了30%。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的应用,则是推动危险品运输绿色化的重要力量。氢燃料电池卡车以其零排放、长续航的特点,成为了中长途危险品运输的理想选择,有效避免了传统柴油车可能带来的爆炸风险。而电动化冷藏运输则通过电动卡车搭配温控储罐,保障了低温危险品如疫苗和某些化学品的稳定运输。例如,韩国现代汽车已经推出了续航达800公里的氢燃料电池危化品运输车。区块链与数字合规技术的融合,为危险品运输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有力保障。智能合约能够自动验证运输资质和货物的合规性,生成电子运单并同步至监管机构,从而减少了人工审核的延误。而全程溯源则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生产到交付的全流程数据,确保了可追溯性,使得责任方能够迅速被定位。例如,IBM与马士基合作的TradeLens平台就已经支持了危险品跨境运输的区块链溯源。增强现实(AR)与应急响应技术的结合,则大大提升了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处理效率。通过AR眼镜,驾驶员或应急人员可以接收专家的远程指导,快速处理泄漏、火灾等事故。而数字孪生演练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危险品事故场景,对人员进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例如,壳牌公司就为危化品运输团队配备了AR设备,使得事故响应效率提升了50%。此外,先进材料与安全包装技术的创新也为危险品运输提供了更安全的选择。自修复涂层能够在罐体表面涂覆智能材料,一旦有微小破损就能自动修复,防止泄漏的扩大。而轻量化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储罐,则能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从而降低运输的能耗。例如,NASA开发的自修复聚合物就已经应用于部分高危化学品运输罐。无人机与空中应急网络技术的出现,更是为危险品运输的应急响应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发生事故时,无人机可以迅速投送防毒面具、吸附剂等救援物资,减少人员伤亡。同时,无人机还能搭载气体检测仪,实时监测事故现场有害气体的扩散范围。例如,中国石化就在沿海LNG接收站部署了无人机,用于危化品泄漏的监测。然而,未来的危险品运输技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初期技术的投入成本较高,需要政策补贴或规模化应用来降低成本。同时,现有的法规也需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如自动驾驶的责任认定等。此外,物联网和自动驾驶系统的网络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需要防御黑客的攻击,避免数据被篡改或车辆被劫持。综上所述,未来的危险品运输将深度融合智能化、网联化和绿色化,技术的核心将是以数据驱动安全。企业需要提前布局数字化转型,积极拥抱新技术,以应对监管趋严、成本上升和公众安全诉求的挑战。同时,通过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运营。如需了解更多可以下载危司机App或者联系危司机运营部,危司机平台是全国危运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整合危运企业、化工企业资源,提供线上线下推广、人车货管理、安全监管等服务,助力危运行业降本增效。


236
2025/02/24
紧急科普!装载液化石油气罐,必备隔热措施大盘点
在装载液化石油气(LPG)罐时,罐体的隔热措施是确保运输安全的关键环节。液化石油气易燃易爆,且罐体在高温或外部热源影响下可能导致内部压力升高,存在泄漏或爆炸风险。以下是针对液化石油气罐体的主要隔热措施及注意事项:一、罐体设计与材料隔热1.保温层(隔热层)-材料选择:-使用**聚氨酯泡沫(PUR/PIR)、玻璃纤维棉或岩棉等高阻燃、低导热系数的隔热材料包裹罐体。-部分高压罐采用真空夹层隔热(双层罐壁间抽真空,减少热传导)。-厚度要求:根据环境温度和运输时长,保温层厚度需符合国家标准(如GB1856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或国际规范(如ADR)。2.反射层与遮阳装置-反射涂层:罐体表面喷涂高反射率涂料(如白色或银色),减少阳光辐射吸热。-遮阳罩/隔热罩:安装可拆卸式遮阳罩(如耐高温帆布或铝箔复合材料),覆盖罐体顶部和侧面,阻挡阳光直射。二、外部热源防护1.运输环境控制-避开高温时段:尽量在清晨或夜间运输,避免正午高温环境。-路线选择:避开高温区域(如沙漠、沥青路面暴晒路段),优先选择阴凉路线。2.车辆配置优化-通风散热:罐车配备通风槽或散热翅片,促进罐体表面空气流动,加速散热。-隔离热源:罐体与车辆发动机、排气管等热源保持安全距离,必要时加装隔热挡板。三、罐体压力与温度管理1.温度监测系统-安装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罐内LPG温度,并与压力联动报警。-温度超过阈值时,自动触发喷淋降温系统(向罐体喷水降温,但需注意水质对罐体的腐蚀风险)。2.安全泄压装置-罐体配备安全阀和爆破片,当内部压力因温度升高超过安全限值时,自动泄压。四、操作规范与应急措施1.装卸作业要求-装卸时避免阳光直射罐体,优先在遮阳棚或室内进行。-控制装卸速度,减少因摩擦产生的热量。2.泄漏应急处理-罐体表面发现局部温度异常时,立即停止运输,使用吸附材料覆盖泄漏点,并启动应急冷却(如干冰降温)。-配备防爆工具和应急堵漏设备,防止因高温引发火源。五、法规与标准要求1.国内标准-GB18564:规定液化气体罐车的隔热层厚度、材料耐火性等。-JT/T617: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明确罐体热防护要求。2.国际规范-ADR(欧洲危险品公路运输协定):要求罐体在高温环境下隔热性能需通过压力测试。-NFPA58(美国消防协会标准):对LPG储罐的隔热和防火提出具体要求。六、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1.隔热层老化:定期检查保温材料是否开裂、脱落,避免因老化导致隔热失效。2.遮阳装置维护:遮阳罩需耐紫外线、防腐蚀,避免长期暴晒后脆化。3.禁止混装:液化石油气罐体不得与其他易燃物或热源同车运输。液化石油气罐的隔热措施需从**罐体设计**、**外部防护**、**温度监控**和**操作规范**多维度入手,结合法规要求与实际情况,确保运输过程中罐体温度与压力稳定。企业应定期培训驾驶员和押运员,配备必要的应急设备,并通过危司机TMS数字化管理系统以及RMS风控管理学系统(如温度远程监控)提升风险预警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事故风险。如需了解更多可以下载危司机App或者联系危司机运营部,危司机平台是全国危运一体化数字服务平台,整合危运企业、化工企业资源,提供线上线下推广、人车货管理、安全监管等服务,助力危运行业降本增效。

